成品人片α直接观看_丝瓜传媒18勿秘密入口在线_禁止丨8勿进30000部芒果资源

公告:
欢迎访问台州育华(七大校区)官网!2025年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报名工作已经拉开序幕,有意向今年报名的学员请抓紧联系我校报名,以免错过。咨询电话:0576-88195000 0576-88195005 18906566101[沈老师]
2025年04月13日
星期日
农历三月十六
学校网站在建设中,给大家带来不便,请谅解。
18957602815 (叶老师)
当前位置:资格证书培训信息  <>  返回首页


人社部印发《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9月1日起施行!建立职称评审信息化管理系统

阅读数: 8264人次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18日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19年9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

第 40 号

  《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已经2019年6月14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第26次部务会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19年9月1日起施行。

  

  部 长 张纪南

  2019年7月1日

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职称评审程序,加强职称评审管理,保证职称评审质量,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职称评审是按照评审标准和程序,对专业技术人才品德、能力、业绩的评议和认定。职称评审结果是专业技术人才聘用、考核、晋升等的重要依据。

  对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等(以下称用人单位)以及自由职业者开展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工作,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职称评审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科学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创新能力、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

  第四条 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职称评审统筹规划和综合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职称评审综合管理和组织实施工作。

  行业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业的职称评审管理和实施工作。

  第五条 职称评审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和单位标准。

  各职称系列国家标准由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制定。

  地区标准由各地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标准,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

  单位标准由具有职称评审权的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标准、地区标准,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

  地区标准、单位标准不得低于国家标准。

 

第二章 职称评审委员会

  第六条 各地区、各部门以及用人单位等按照规定开展职称评审,应当申请组建职称评审委员会。

  职称评审委员会负责评议、认定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对组建单位负责,受组建单位监督。

  职称评审委员会按照职称系列或者专业组建,不得跨系列组建综合性职称评审委员会。

  第七条 职称评审委员会分为高级、中级、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

  申请组建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拟评审的职称系列或者专业为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主体职称系列或者专业;

  (二)拟评审的职称系列或者专业在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力,能够代表本领域的专业发展水平;

  (三)具有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符合条件的高级职称评审专家;

  (四)具有开展高级职称评审的能力。

  第八条 国家对职称评审委员会实行核准备案管理制度。职称评审委员会备案有效期不得超过3年,有效期届满应当重新核准备案。

  国务院各部门、中央企业、全国性行业协会学会、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等组建的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由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核准备案;各地区组建的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由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核准备案;其他用人单位组建的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按照职称评审管理权限由省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核准备案。

  申请组建中级、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的条件以及核准备案的具体办法,按照职称评审管理权限由国务院各部门、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以及具有职称评审权的用人单位制定。

  第九条 职称评审委员会组成人员应当是单数,根据工作需要设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按照职称系列组建的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不少于25人,按照专业组建的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不少于11人。各地区组建的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的人数,经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同意,可以适当调整。

  第十条 职称评审委员会的评审专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遵守宪法和法律;

  (二)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具有本职称系列或者专业相应层级的职称;

  (四)从事本领域专业技术工作;

  (五)能够履行职称评审工作职责。

  评审专家每届任期不得超过3年。

  第十一条 各地区、各部门和用人单位可以按照职称系列或者专业建立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库,在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库内随机抽取规定数量的评审专家组成职称评审委员会。

  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库参照本规定第八条进行核准备案,从专家库内抽取专家组成的职称评审委员会不再备案。

  第十二条 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可以设立职称评审办事机构或者指定专门机构作为职称评审办事机构,由其负责职称评审的日常工作。

 

第三章 申报审核

  第十三条 申报职称评审的人员(以下简称申报人)应当遵守宪法和法律,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符合相应职称系列或者专业、相应级别职称评审规定的申报条件。

  申报人应当为本单位在职的专业技术人才,离退休人员不得申报参加职称评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到记过以上处分的,在受处分期间不得申报参加职称评审。

  第十四条 申报人一般应当按照职称层级逐级申报职称评审。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可以直接申报高级职称评审。

  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可以合理放宽资历、年限等条件限制。

  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侧重考查其实际工作业绩,适当放宽学历和任职年限要求。

  第十五条 申报人应当在规定期限内提交申报材料,对其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凡是通过法定证照、书面告知承诺、政府部门内部核查或者部门间核查、网络核验等能够办理的,不得要求申报人额外提供证明材料。

  第十六条 申报人所在工作单位应当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并在单位内部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对经公示无异议的,按照职称评审管理权限逐级上报。

  第十七条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专业技术人才申报职称评审,可以由所在工作单位或者人事代理机构等履行审核、公示、推荐等程序。

  自由职业者申报职称评审,可以由人事代理机构等履行审核、公示、推荐等程序。

  第十八条 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按照申报条件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

  申报材料不符合规定条件的,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应当一次性告知申报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未补正的,视为放弃申报。
 

第四章 组织评审

  第十九条 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组织召开评审会议。评审会议由主任委员或者副主任委员主持,出席评审会议的专家人数应当不少于职称评审委员会人数的2/3。

  第二十条 职称评审委员会经过评议,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通过无记名投票表决,同意票数达到出席评审会议的评审专家总数2/3以上的即为评审通过

  未出席评审会议的评审专家不得委托他人投票或者补充投票。

  第二十一条 根据评审工作需要,职称评审委员会可以按照学科或者专业组成若干评议组,每个评议组评审专家不少于3人,负责对申报人提出书面评议意见;也可以不设评议组,由职称评审委员会3名以上评审专家按照分工,提出评议意见。评议组或者分工负责评议的专家在评审会议上介绍评议情况,作为职称评审委员会评议表决的参考。

  第二十二条 评审会议结束时,由主任委员或者主持评审会议的副主任委员宣布投票结果,并对评审结果签字确认,加盖职称评审委员会印章。

  第二十三条 评审会议应当做好会议记录,内容包括出席评委、评审对象、评议意见、投票结果等内容,会议记录归档管理。

  第二十四条 评审会议实行封闭管理,评审专家名单一般不对外公布。

  评审专家和职称评审办事机构工作人员在评审工作保密期内不得对外泄露评审内容,不得私自接收评审材料,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

  第二十五条 评审专家与评审工作有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客观公正的,应当申请回避。

  职称评审办事机构发现上述情形的,应当通知评审专家回避。

  第二十六条 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对评审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

  公示期间,对通过举报投诉等方式发现的问题线索,由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调查核实。

  经公示无异议的评审通过人员,按照规定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或者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确认。具有职称评审权的用人单位,其经公示无异议的评审通过人员,按照规定由职称评审委员会核准部门备案。

  第二十七条 申报人对涉及本人的评审结果不服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申请复查、进行投诉。

  第二十八条 不具备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可以委托经核准备案的职称评审委员会代为评审。具体办法按照职称评审管理权限由国务院各部门、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制定。

  第二十九条 专业技术人才跨区域、跨单位流动时,其职称按照职称评审管理权限重新评审或者确认,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五章 评审服务

  第三十条 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应当建立职称评价服务平台,提供便捷化服务。

  第三十一条 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应当加强职称评审信息化建设,推广在线评审,逐步实现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

  第三十二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建立职称评审信息化管理系统,统一数据标准,规范评审结果等数据采集。

  第三十三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在保障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逐步开放职称信息查询验证服务,积极探索实行职称评审电子证书。电子证书与纸质证书具有同等效力。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职称评审工作的监督检查。

  被检查的单位、相关机构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与职称评审有关的资料,不得拒绝检查或者谎报、瞒报。

  第三十五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通过质询、约谈、现场观摩、查阅资料等形式,对各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及其组建单位开展的评审工作进行抽查、巡查,依据有关问题线索进行倒查、复查。

  第三十六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应当依法查处假冒职称评审、制作和销售假证等违法行为。

  第三十七条 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应当依法执行物价、财政部门核准的收费标准,自觉接受监督和审计。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规定第八条规定,职称评审委员会未经核准备案、有效期届满未重新核准备案或者超越职称评审权限、擅自扩大职称评审范围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其职称评审权限或者超越权限和范围的职称评审行为不予认可;情节严重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取消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职称评审权,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三条、第十五条规定,申报人通过提供虚假材料、剽窃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或者通过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职称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或者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撤销其职称,并记入职称评审诚信档案库,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记录期限为3年。

  第四十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六条规定,申报人所在工作单位未依法履行审核职责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或者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批评教育,并责令采取补救措施;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违反本规定第十七条规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或者人事代理机构等未依法履行审核职责的,按照前款规定处理。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八条规定,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未依法履行审核职责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批评教育,并责令采取补救措施;情节严重的,取消其职称评审权,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四十二条 评审专家违反本规定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规定的,由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取消其评审专家资格,通报批评并记入职称评审诚信档案库;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职称评审办事机构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规定的,由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责令不得再从事职称评审工作,进行通报批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涉密领域职称评审的具体办法,由相关部门和单位参照本规定另行制定。

  第四十四条 本规定自2019年9月1日起施行。

《规定》明确

职称评审是按照评审标准和程序,对专业技术人才品德、能力、业绩的评议和认定。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等以及自由职业者开展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工作,适用该规定。

 

《规定》强调

各地区、各部门以及用人单位等开展职称评审工作应当申请组建职称评审委员会,国家对职称评审委员会实行核准备案管理制度。职称评审委员会对组建单位负责,受组建单位监督。为确保职称评审质量,《规定》明确了职称评审委员会的组建条件和评审专家条件。

 

《规定》指出

职称评审要严格遵循申报、审核、评审、公示、确认等基本程序,各环节应当符合具体程序规定。

申报人及工作单位、职称评审委员会及组建单位、办事机构工作人员、评审专家等要按照规定履行相应职责,并承担相应义务,违反规定的要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另外,《规定》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由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申报评审程序进行了明确。

 

《规定》对优化职称评审公共服务提出了要求

强调要建立职称评价服务平台,加强职称评审信息化建设,推广在线申报评审,探索实行电子证书,为广大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便捷化职称评审服务。

 

《规定》着眼于加强对职称评审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要求建立职称评审公开制度,实行政策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作为职称统筹规划和综合管理部门,要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职称评审工作的监督检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抽查、巡查,对有关问题线索倒查、复查,确保职称评审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就《规定》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规定》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意义?

1986年以来,为加强和规范职称评审工作,原人事部先后印发了《关于重新组建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有关事项的通知》《专业技术资格评定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建立职称评审组织、规范评审程序、确保评审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各类文件规定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效力层次不高,有些政策规定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职称评审工作需要。2016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加强职称评审管理法治建设,完善职称政策法规体系。

为落实中央部署要求,2017年以来,我们通过调研、座谈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起草了《规定》初稿,书面征求了各地区、各部门的意见。2018年8月,按照立法工作要求,将《规定》草案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和人社部门户网站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同时再次书面征求了各地区、各部门的意见。经梳理汇总,共收到各方面意见建议710余条。我们逐条进行了研究修改,能采纳的全部采纳。从反馈意见情况看,大家认为《规定》内容全面、结构清晰、操作性较强,希望能够尽快出台。近期,《规定》完成审议程序,正式印发实施。

 

《规定》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部署的重要内容,是加强职称评审管理、完善职称政策法规体系的重要举措。作为职称工作的第一部法律性文件,由过去分散的政策上升为统一规定,由一般性政策文件上升为部门规章。《规定》的出台,将对从源头上规范职称评审程序,依法加强职称评审管理,切实保证职称评审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规定》的起草过程中,主要遵循了哪些原则?

我们主要把握五项原则: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贯穿到职称评审全过程,体现到具体规定中。二是坚持制度全覆盖,管理全链条。职称评审管理的实施范围,由过去主要在体制内拓展到面向全体专业技术人才和各类用人单位。同时,管理服务覆盖到评审的各个环节。三是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一方面,结合新时代职称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改革原有文件中不合时宜的地方。另一方面,保持职称政策的连续性,不对职称评审作颠覆性改变,避免对现有职称工作造成冲击。四是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在保证规定刚性、原则性的同时,充分考虑各地区、各部门实际,赋予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五是坚持放管服相结合。实行分级管理、自主评审、放管结合,由过去政府直接组织评审转变为核准备案和综合管理。同时,强调优化服务,简化证明材料,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规定》有哪些主要内容?

《规定》共8章44条,分别为:总则、职称评审委员会、申报审核、组织评审、评审服务、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明确了职称评审的主体。《规定》明确,各地区、各部门以及用人单位等开展职称评审,均应当组建职称评审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类别,申请组建职称评审委员会应符合相应条件要求。有条件的地区、部门和用人单位,可以组建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库。国家对职称评审委员会实行核准备案管理制度,以确保职称评审质量。

(二)规范了职称评审的基本程序。职称评审主要包括申报、审核、评审、公示、确认等基本程序。一是申报、审核。申报人应满足申报条件要求,按照规定提交申报材料;申报人所在工作单位先对申报材料进行核实,在单位内部进行公示后,逐级报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审核。二是评议组或评审专家评议,对申报人提出评议意见,作为评审会议表决的参考。三是评审。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组织召开评审会议,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投票表决。四是评审结果公示。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应当对评审结果进行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五是评审结果确认、备案。经公示无异议的评审通过人员,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或者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确认;具有职称评审权的用人单位,其评审通过人员应当向职称评审委员会核准部门备案。

(三)优化了职称评审服务。《规定》明确,要建立职称评价服务平台,加强职称评审信息化建设,推广在线评审,探索实行职称评审电子证书,进一步提高职称评审公共服务水平。

 

(四)强化了事中事后监管。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进一步减少政府部门对职称评审的微观管理,主要通过事中事后的抽查、巡查,以及对有关问题线索的倒查、复查,来确保职称评审的公平公正。《规定》在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的同时,明确规定了申报人及工作单位、职称评审委员会及组建单位、评审专家、工作人员等主体违反规定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规定》在保障申报人合法权益上有哪些措施?

健全职称评审复查、投诉机制,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明确要求,是保护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权益的有效手段,也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职称评审公平公正的重要方式。《规定》在规范评审程序、细化有关要求、健全公开公示制度的同时,进一步提出,申报人对涉及本人的评审结果不服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申请复查、进行投诉,明确了申报人在职称评审中的权利救济措施。

《规定》明确各单位申请组建的职称评审委员会应当进行核准备案,有哪些考虑?

职称评审委员会实行核准备案制度,是确保职称评审质量的内在要求,是加强职称评审监督的有效手段。《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完善各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核准备案管理制度。从现实情况看,核准备案制度对于规范职称评审委员会管理,减少多头评审、确保评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按照分级核准备案原则,《规定》提出,国务院各部门、中央企业、全国性行业协会学会、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等组建的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由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核准备案;各地区组建的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由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核准备案。考虑到各地区、各部门中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情况差异较大,《规定》提出,中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核准备案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各部门、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以及具有职称评审权的用人单位制定。

为做好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工作,《规定》有哪些安排?

当前,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已占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一半以上。截至2015年底,非公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已达3822万人,占比52.2%。随着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其职称评价需求也不断增强。但是,部分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反映,职称评审申报渠道不够畅通,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成长发展。为确保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审中享有同等待遇,《规定》明确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由职业者职称评审同样适用,使其参加职称评审有依据、有保障。同时,对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提出具体要求,明确了审核、公示、推荐的主体,确保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对贯彻落实好《规定》,下一步有哪些安排?

《规定》出台以后,我们将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一是举办职称政策培训班,对《规定》有关政策进行深入解读和培训。二是加强对各地区、各部门的宏观指导和监督检查,及时关注《规定》的贯彻落实情况,推动各地区、各部门严格落实《规定》要求。三是做好舆论宣传和引导。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宣传,使广大专业技术人才准确把握《规定》有关精神和要求,营造贯彻落实《规定》的良好氛围。

职称与职业全面打通

人社部、工信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工程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1、职称等级:

高级职称分设副高级和正高级,初级职称分设员级和助理级。

  • 员级职称--技术员

  • 助理级职称--助理工程师

  • 中级职称--工程师

  • 副高级职称--高级工程师

  • 正高级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2、职称与职业资格制度有效衔接:

  • 实行职业资格考试的专业,不再开展相应层级的职称评审。

  • 职业资格分级设置的,其初级(二级)、中级(一级)、高级分别对应职称的初级、中级、高级

  • 未分级设置的,一般对应中级职称

  • 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3、改进评价方式:

  • 建立以同行专家评议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社会和业内认可。

  • 综合采用考试、评审、考核认定、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提高职称评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 确保非公有制领域工程技术人才平等参与职称评审。

  • 研究生获得工程类专业学位的工程技术人才,可提前1年参加相应专业职称评审。

4、各层级职称分别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相对应:

  • 正高级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一至四级;

  • 副高级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五至七级;

  • 中级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八至十级;

  • 助理级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一至十二级;

  • 员级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三级。

5、加快推进职称评审信息化建设,探索实行网上申报、网上评审、网上查询验证。

6、在条件成熟的工程技术领域,探索开展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

7、国家增设正高级工程师之前,各地自行试点评审的工程系列正高级职称,要按有关规定通过一定程序进行确认

全国各省已明确:职业资格与职称全面对应

浙江

 

2018年12月,浙江省人社厅、经济和信息化厅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工程领域职称社会化评价改革的意见》。

  • 取得一级建造师资格的人员,可聘任工程师职称

  • 取得二级建造师资格的人员,可聘任助理工程师职称



上一篇:中小学教师证考试相关介绍
下一篇:关于2019年度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通知
 
相关新闻
·2025年浙江省高校招生职业技能操作考试艺术类、其他类
·资格证报名指南
·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
·教师资格条例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问题解答
·2024年度人事考试工作计划
·关于2024年度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考务工作的通知
·关于2024年度通信专业技术人员初、中级职业水平考试考务工作的通知
·一级建造师报名流程详细图解
·注册化工工程师资格考试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资格考试
·注册电气工程师资格考试
·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
·注册土木工程师(道路工程)资格考试
Shou Image
克拉玛依市| 宁陵县| 桂东县| 眉山市| 海宁市| 阳高县| 阿尔山市| 炉霍县| 集安市| 鸡西市|

    特别推荐    
    育华学校常年招生项目 育华学校常年招生项目

    ·育华学校常年招生项目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如何从学信网下载电子注册备案表?
    ·台州育华教育2023级成人高等教育
    ·2025年成教学历(高起专/专升本)报
    ·社会是如何看待成人学历文凭?学
    ·台州育华(学历教育)招生各高校备案表
    ·职称认定和职称评审的区别是什么
    ·嘉兴学院召开2021年继续教育函授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召开2021年成人
    最新新闻    
    ·宁波大学温岭市育华成人培训中心
    ·浙江农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台州市
    ·台州育华教育参加浙江工商大学高
    ·清明节放假通知
    ·丽水学院召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工
    ·浙江省高校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联
    ·浙江农林大学隆重举行高等学历继
    ·嘉兴大学隆重举行高等学历继续教
    ·丽水学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2025级
    ·浙江工商大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202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25
    ·在职人员想报名2025年成考?请如
    ·提升学历竟可以抵扣个税!
    ·全省教育强省建设大会召开 扎实推
    ·王浩在全省教育强省建设大会上强
    ·每人1000元!3月4日开始,浙江这
    课程列表    
    ·嘉兴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专科
    ·宁波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本科
    ·浙江工商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浙江农林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成人高等学历教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成人高等学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成人高等学历教
    ·丽水学院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专科